您好,欢迎访问采声科技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无损检测中声发射设备与人体科学的关联性

发布时间:2025-08-26阅读:56


人类是如何接收外界声音的信息的?声发射监测设备又是如何判断缺陷信号的?


Part.1

人耳听声

人的耳朵接收声音是一个 “物理振动→机械传导→信号转换→神经传递” 的连贯过程,主要依赖外耳、中耳、内耳的协同工作,最终将声波转化为大脑能理解的神经信号。

先,声源发声后,“外耳”的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同时左右耳协同完成对声源的空间定位。然后,“中耳”的鼓膜接受外耳道的声波振动,引起鼓膜后的锤骨、砧骨、镫骨三块听小骨连动,将声波转换为固体振动。接着,“内耳”的耳蜗接受来自中耳的振动后,激活人体最重要的听觉感受器——耳蜗螺旋器(Corti器)工作,将振动转变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向大脑的听觉中枢,听觉中枢完成对听觉信息的分析、加工、整合、处理,至此听觉便产生了。

Part.2

与声发射设备关联性

声发射设备检测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及软件两个方面,软件是AEwin系统软件,硬件包括传感器、放大器、电缆、PCI卡、计算机等。

声发射监测设备与人类的 “耳朵 + 大脑” 系统在功能逻辑上有高度相似性,两者都是通过 “接收信号→转换信号→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的链条完成对 “振动信息” 的解读。进而判断信息所代表的含义


①声发射—传感器(信号收集)


1.声发射传感器 ——耳廓 + 外耳道

  • 人耳:耳廓(外耳可见部分)通过形状设计主动收集环境中的声波(空气振动),外耳道则像 “管道” 将声波引导至鼓膜,聚焦并减少信号分散。

  • 声发射设备:传感器(如压电传感器)相当于 “电子耳廓”,紧贴在被检测材料表面(如金属、混凝土),专门接收材料内部缺陷(裂纹扩展、应力释放等)产生的应力波(固体中的机械振动,类似 “材料的声音”);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如耦合剂固定)则像外耳道的 “引导作用”,确保应力波高效传递到传感器核心。


②声发射—前置放大器(信号传递与放大)



image.png

2.前置放大器 ——鼓膜 + 听小骨

  • 人耳:鼓膜将声波振动传递给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通过 “面积差 + 杠杆原理” 将振动幅度放大 20-30 倍,克服声波从空气到内耳液体的能量损失。

  • 声发射设备:缺陷产生的应力波被传感器接收后,转化的电信号极其微弱(微伏级),前置放大器就像 “电子听小骨”,通过电路放大增强信号强度,避免传输过程中的衰减,确保后续处理能识别有效信号。


③声发射—传感器压电(信号转换)


3.传感器压电效应 vs 耳蜗毛细胞

  • 人耳:内耳耳蜗的基底膜随淋巴液波动振动,带动毛细胞纤毛弯曲,触发离子通道开放,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电信号(生物电)。

  • 声发射设备:传感器的核心是压电晶体,当材料应力波(机械振动)作用于晶体时,会引发晶体内部电荷分布变化,通过压电效应直接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 —— 这一步相当于毛细胞的 “信号转译” 功能。


④声发射—电缆(信号传输)


4.电缆 vs 听神经

  • 人耳:毛细胞产生的电信号通过听神经( auditory nerve )传输到大脑颞叶的听觉中枢,完成 “信号接力”。

  • 声发射设备:放大后的电信号通过屏蔽电缆传输到主机的信号处理单元,电缆的屏蔽层能减少外界电磁干扰(类似听神经被保护在颅骨内,避免信号失真)。


⑤声发射—分析软件


image.png

分析系统 vs 大脑听觉中枢

  • 人耳:大脑听觉中枢解析电信号的频率(音调)、幅度(音量)、时间模式(如语言、噪音),判断声音来源(如说话声、汽车鸣笛)及意义(危险 / 安全)。

  • 声发射设备:信号处理与分析系统(硬件 + 算法)相当于 “电子大脑”,通过分析电信号的特征参数(如幅值、频率谱、上升时间、持续时间),结合多传感器定位技术(类似人耳双声道定位声源),判断缺陷的位置、活性(如裂纹是否在扩展)、类型(如疲劳裂纹 / 应力腐蚀),最终给出材料 “健康状态” 的结论。

观察数据界面,图中红点即为单个声发射信号,绿点为试验机加载载荷信号。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大小。可以看到从加载开始声发射系统便成功采集了金属件内部损伤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对比载荷数据可以看到随着加载载荷不断提升声发射信号量也随之增加,这便反映了试件内部随载荷提升的而产生的损伤情况。当试件断裂时系统也成功采集到了断裂产生的高强度信号。


研究人员借助此设备原理对我国重点行业进行无损检测

image.png

image.png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10-56865477

微信咨询
二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