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速赛上,产品力的核心终究回归于安全。而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便是汽车零部件质检问题。据报道:理想汽车下半年增爆发两起重大质量危机——①冷却液问题不能提供良好的散热引发MEGA车型自燃;②下摆臂衬套油脂试验验证不足导致L系列异响共振,这两起事故的根源均指向零部件检测环节的疏漏,不仅给企业造成数十亿元的召回与售后成本,更重创了品牌积累多年的用户信任。企业在这两起问题上也及时响应补救及政策,并建立以质量检测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例一:动力电芯热防护—云母板空耦超声检测
随着新能源市场需求迭代,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与动力性能持续提升,热管理问题已成为核心技术瓶颈。一旦动力电池出现热失控,将直接引发起火、爆炸等致命危险。为破解散热均衡性难题,制造商将云母材料作为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的核心原材料,广泛应用于电芯外壳制造。

具体来看,某行业采用三维隔热墙技术,在电池模组的电芯外部增设云母板作为屏蔽隔离层,实现对每个电芯的全方位三维立体包裹。云母材料本身具备优异的耐高温性和绝缘性能,当电池释放大量热量时,能有效发挥隔热与防火作用,从而保障电池使用安全。

动力电池——云母材料外壳
但云母板的防护效果,完全依赖于其自身的制造品质。云母板的制备工艺极为复杂,从云母片的筛选、切割到粘合剂的调配、压制,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粘合剂的配比精度、刀具的切削质量,直接决定了云母板是否会出现分层、鼓包、开裂等缺陷。这些内部缺陷肉眼难以察觉,却会在高温、振动环境下迅速恶化,导致防护失效。此时,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凭借其“穿透性强、检测精准”的优势,成为汽车制造商的优选解决方案。通过超声波在云母板内部的反射、折射特性,检测设备可清晰呈现材料内部的结构细节。


云母防护壳分层—空气耦合对穿超声C扫描图
从云母防护壳分层的空气耦合对穿超声C扫描图中可以清晰看到,缺陷区域与正常区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可视化的检测结果让质量问题无所遁形,为动力电池的热防护筑牢了第一道技术屏障。
案例二:水冷散热技术—液冷板水浸超声检测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热管理主要面向液冷散热技术,在电机内部放置水冷板(也叫“液冷板”)热量通过冷却液在流道中循环带走热量,然而流道内部的焊接质量和分布会影响着散热效果,焊接不良易导致冷却液泄漏,进入电机内部引发短路、绝缘击穿等严重故障。

铝合金液冷板


铝合金液冷板超声C扫描图像
判断依据:
1、焊接面焊接良好,超声波反射幅值低,呈深蓝色。焊接不良或是焊接缺陷,超声波反射幅值高,呈红色,
2、流道由于是空腔,则反射幅值高,呈红色。
3、流道中的加强筋位置由于钎焊工艺,焊接良好,加强筋也呈现深蓝色。如果加强筋位置的焊缝未焊上,则加强筋处焊缝皇现出淡红色。如上图中白色方框圈示。
结论:
经过水浸扫描,可见工件中有三处加强筋未焊上。其他焊接位置存在零散焊接缺陷。
案例三:驱动电机零部件超声检测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主要负责将电池电能转化为驱动车轮的机械能,期间要依赖于定子、转子、轴承等核心部件,为了承受高转速和复杂的工作环境,这些零部件要具备良好的贴合质量,才可以满足高速下的耐磨性和平稳性,TCS-50AST系列水浸超声扫描成像系统是一款基于超声波在材料中反射、折射、透射等物理特性,搭配高精度机械运控系统,通过高精度数字化超声信号处理软件。


系统是一套自主研发生产的旋转式内孔自动C扫测系统,系统可检测转子内孔、连杆衬套、轴瓦焊接缺陷及嵌合质量的自动超声检测系统。系统在可实时显示扫查过程中的C扫描图像显示,运动机构包含X、Y、Z、T四轴运控系统,其中,T轴为旋转轴,可使高精度聚焦探头在衬套内壁进行连续360°旋转,同时内壁沿高度方向步进检测。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升级,零部件的结构将更加复杂,对检测精度的要求也将更高。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超声检测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检测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化与精准化。唯有将精准检测贯穿于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才能筑牢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根基,推动行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COPYRIGHT©️2024 北京采声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27991号-2 XML地图